201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郑州主持召开深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中指出,要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心之所系,念兹在兹。2021年10月20日至22日,总书记来到黄河入海口山东省东营市,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情况,并在济南市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会议强调扎实推进黄河大保护,确保黄河安澜,是治国理政的大事,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为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深入了解关于黄河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内涵,3月18日下午,欧洲杯下单平台举办第七十三期欧洲杯讲堂,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聊城大学黄河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兆林受邀作“重读黄河”主题报告。欧洲杯下单平台院长张丙元主持报告会,学院2019级、2020级及2021级全体学生聆听报告。
张兆林的报告紧扣主题,分别从认识黄河、重视黄河、治理黄河、作为黄河四个方面详细展开论述。在认识黄河一章中,他提到了关于粮食安全、美丽黄河、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四个方面。在关于粮食安全的问题上,他提到“20世纪初,中国的农业生产逐渐从传统的手工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在这个过程中,黄河流域仍然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应清醒认识到,我国有14亿多人口,每天一张嘴,就要消耗70万吨粮。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三农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凸显。面向未来,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需要进一步巩固增强,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
讲述“重视黄河”内容时,他列举了国家历代领导人对黄河工作的重视程度,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10月来到黄河入海口山东省东营市,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情况,并在济南市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围绕“治理黄河”内容,张兆林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推进水资源节约利用、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五个方面展开论述。讲到黄河文化传承内容时,他认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有助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关于“作为黄河”,张兆林认为,黄河沿岸濒危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并分享了他带领团队对黄河流域非遗文化传承创新进行考察的经历。他们相继奔赴淄博、东营、德州、潍坊等地,包括淄川琉璃、滨州剪纸、博兴布老虎、博兴草编、高密泥老虎等非遗项目,访谈非遗传承人。在与传承人深入交流中,团队成员进一步领略到非遗的独特魅力,认识到非遗传承工作仍需进一步下功夫,需要我们学习传承人身上秉承匠心的品质。他用匠人师傅劳作时使用的板凳作为比喻,用甘坐板凳的精神告诉同学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要急躁,应容忍一切困难,不忘初心,把事情做到最好,不要被外部环境所左,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耐心地经历,勇敢地去面对各种复杂性挑战。
张丙元院长结合讲座交流情况做出归纳性总结,他强调“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被誉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黄河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风貌享誉海内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在黄河流域,人们所处的环境十分恶劣,但却养育了一批批英雄人物和创造力无限的文化。从古至今,黄河人们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奋斗精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黄河精神”:勤劳、朴实、坚韧、进取。它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前行,激励着我们创新创造、百折不挠地奋斗。因此,我们应该珍惜黄河文化、传承黄河精神、让这份文化基因代代相传。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践行黄河精神,不断追求卓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高高举起传承的任务,以创新为音符,谱写黄河流域文化发展的华美乐章,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在黄河的涛声中不断筑牢我们的文化自信,让黄河流向人们的心里,使中华文化在每个人的内心永驻。